企业风采

东亚杯后国足换帅风云:足协沉默背后,新帅竞争已暗流涌动

2025-07-19

中国男足在 2025 年东亚杯上一胜两负的战绩虽未超出外界预期,但中国足协对代理主帅久尔杰维奇的态度却耐人寻味。据《东方体育日报》披露,足协至今未对久帅的执教表现作出公开评价,同时已启动新一任国家队主帅的竞聘程序,目前已收到大量候选人资料。这一 “沉默 + 行动” 的组合拳,折射出中国足球在新周期开启前的战略考量。

久尔杰维奇此次以 U20 国青主帅身份临时挂帅,原本就带有 “过渡” 性质。足协内部人士透露,其工作重心本就放在 2007 年龄段国少队的组建上,未来更有可能升任 U18 国青主帅。这种身份的特殊性,使得足协在评价其表现时尤为谨慎 —— 既不leyu手机版登录入口官方网站能因东亚杯表现不佳影响其未来竞聘,也不愿过早释放信号干扰选帅进程。

更深层的原因在于,足协正试图通过 “冷处理” 为后续选帅铺路。久尔杰维奇在 U20 亚洲杯和杭州亚运会均未完成 “四强” 目标,此次东亚杯虽带队取得对中国香港的胜利,但面对日韩两队时战术执行乏力,甚至被国脚私下吐槽 “战术讲解过多导致吸收困难”。若此时公开批评,可能引发舆论对其执教能力的集中质疑,反而压缩足协的选择空间。

二、新帅候选人的 “中西博弈”

目前,足协已收到的候选人资料呈现出明显的 “双轨制” 特征:

  1. 本土教练的突围尝试

郑智、陈涛等前国脚进入候选名单。郑智在广州队执教期间展现出较强的更衣室掌控力,且对现役国脚知根知底;陈涛则以青训见长,曾在深圳队挖掘多名潜力新星。这一选择既符合足协 “加速新老交替” 的战略,也试图通过本土教练重建球迷信任 —— 毕竟在反腐风暴后,本土教练的声誉亟待修复。

欧洲教练的务实路线

足协明确倾向于引进 “身处欧洲一线、薪酬合理” 的教头。这类教练既具备现代足球理念,又能避免 “大牌外教水土不服” 的问题。据了解,候选人中不乏在五大联赛中下游球队或东欧联赛执教的战术型教练,他们的共同点是擅长 4-2-3-1 或 5-3-2 等灵活阵型,与国足现有人员结构较为匹配。

竞聘规则的悄然变革

与以往 “领导拍板” 不同,此次选帅将引入更透明的竞聘机制。足协国管部目前正在重组,未来可能采用 “专家评审 + 媒体监督” 的模式,甚至可能首次引入球员代表参与面试。这种改变既是对过往选帅争议的回应,也反映出高层对 “去行政化” 改革的试探。

三、东亚杯表现如何影响选帅天平?

东亚杯后国足换帅风云:足协沉默背后,新帅竞争已暗流涌动

尽管足协未公开评价,但久尔杰维奇的带队表现已在业内引发讨论:

  • 战术层面:其主打 4-3-3 阵型强调边路突破,但球员在传中质量和禁区抢点环节暴露明显短板。对阵日本时,全场 10 次传中仅 1 次形成威胁,暴露出战术设计与执行的脱节。
  • 用人争议:对王钰栋等新星的使用过于保守,这位被寄予厚望的 05 后前锋全场仅获得 12 分钟出场时间。反观日本队,18 岁新星佐藤翔太已贡献 2 球 1 助攻,对比之下差距显著。
  • 心理建设:连续不敌日韩后,球队士气明显下滑。与中国香港一役虽获胜,但场面被动,球员在领先时多次出现低级失误,反映出抗压能力不足。

这些问题或将成为新帅的 “考题”。若足协倾向于短期成绩,可能选择有亚洲执教经验的外教;若着眼长远,本土教练的青训背景更具吸引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前山东泰山主帅伊万科维奇、前伊朗国家队主帅奎罗斯等 “亚洲通” 已进入足协视野,他们的竞聘优势在于熟悉亚洲足球生态,且能快速上手。

四、中国足球的十字路口

随着东亚杯落幕,国足即将进入 2030 年世界杯备战周期。这一次,足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未来五年的发展走向:

  • 短期阵痛与长期收益:若选择欧洲教练,可能需忍受战术磨合的阵痛,但有助于推动整体打法升级;若启用本土教练,则需给予足够耐心,避免重蹈 “拔苗助长” 的覆辙。
  • 青训与即战力的平衡:久尔杰维奇的 U20 国青队在本届东亚杯输送了 6 名球员,但他们的整体表现尚未达到 “挑大梁” 的水准。新帅需在国家队成绩与梯队建设间找到平衡点,而这正是中国足球多年未解的难题。
  • 舆论压力与决策定力:球迷对 “洋帅依赖症” 的批评与对本土教练的不信任同时存在。足协能否顶住压力,坚持 “专业人做专业事”,将是改革成败的关键。

正如《体坛周报》记者马德兴所言,中国足球已到了 “不能再用战术层面的勤奋掩盖战略层面懒惰” 的时刻。当足协办公室里的竞聘资料越堆越高,当候选人们的执教理念在会议室激烈碰撞,中国足球的未来,或许就藏在这些纸页的字里行间。